4月22日清晨,苏州市张家港市公安局法制大队办公室里,民警刘新正逐字审阅着案卷。案头整齐摆放的《刑事立案追诉标准》《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书籍,书页边角早已卷起毛边……
他的手指划过案卷上的一行行文字,突然停住——“这份抓获经过中的嫌疑人到案情况表述不明确,可能影响量刑。”
便签纸上随即落下第10条补正意见。
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在公安法制战线,这位从警36年的“老匠人”始终如一。
案件审核的“老中医”
累计审核4000余起刑事案件、6000余起行政案件,纠正执法瑕疵上万处……
1995年,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刘新从基层派出所调任市局法制科岗位,三十载寒来暑往,他亲历了“全国模范公安单位”从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的久久为功。
“审核案件就像中医把脉,要摸清证据的气血脉络。”
查程序合规性、查证据关联性、查法律适用性——刘新独创的“三查工作法”经过近20年的传承,渐渐从规范演化为民警的习惯,常年把脉问诊的他,也被年轻民警戏称为“老中医”。
曾经有一起复杂的刑事案件,证据链看似完整,但刘新在审核时敏锐地捕捉到其中一份证人证言的时间节点存在细微矛盾。
他没有轻易放过这个细节,与办案民警多次研讨后,他2次重返案发现场确认细节,调取周边监控逐帧比对,复核物证链条5处关键节点……
“这本刑事案卷堪称典范。”在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时,承办检察官们翻阅着刘新整理的卷宗材料,无不为其环环相扣的严密逻辑、毫厘不差的细节把握而叹服。
法制队伍的“育苗人”
2010年盛夏,执法新兵宋磊在法制大队初露锋芒时,曾对一宗新型网络案件管辖权提出质疑。带教师父刘新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带着这个年轻人辗转市局网安大队、检察院、法院3处,绘就了一份电子证据取证路径流程图。
“这张图至今仍粘在我的工作手册第一页。”已成长为案件审核中队中队长的宋磊说,在这之后,刘新编纂的《常见案件证据指引》,也成为了新警叩开执法大门的必修课。
2013年早春,刘新在法制大队首创“模拟法庭”与“同堂培训”双轨培训机制。在练兵场上,民警们轮流化身公诉人、辩护人、审判长,以真实卷宗中的疑难案例为磨刀石,不断强化程序意识、证据思维……十年前刘新亲手构筑的民警风采展示平台,如今已升格为张家港公安法制人巅峰对决的擂台、综合素养的比武场。
速裁通道的“引航员”
2018年,随着执法办案机制的革新,52岁的刘新有了新身份——刑事速裁案件专办民警。自那时起,他坚持每天破晓即起,提前一小时到岗办公,从未间断。谈及这个习惯,他笑言:“晨时脑如净湖,最宜理乱丝。”
“案件审核工作不是简单的‘挑刺’,更多的是引导和服务。”刘新说。
面对基层办案民警繁重的执法任务和专业领域的知识盲区,这位法制战线的“老匠人”用7年时光精心打磨出一个“基层法治服务包”。他的电脑里那个标注清晰的文件夹中,分门别类地收藏着按罪名分类归档的类案取证指引、证据规格模板,以及针对新型犯罪的办案流程示意图。这些精心提炼的“法制锦囊”,犹如一盏盏明灯,指引基层办案民警快速把握取证要点,既提升了办案质量与效率,又显著压缩了案件办理周期。
从青丝到霜雪,刘新始终是那个在法治长河里默默淘沙的人。当暮色漫进办公室,案头的补正意见又添了几处新痕……
那些工整的字迹,是一位老法制人写给时代的情书,没有豪言壮语,却字字千钧,写满对公平正义的毕生守望。
文字:陆 瑶、邵雯丹 美编:陈润娴 审核:吴宇星、王 超
本文来自【新华法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2013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集么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