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能不能判缓刑?诈骗罪取保候审后会怎么判?涉嫌诈骗怎么办

#诈骗罪取保候审后会怎么判#

“取保候审成功了,是不是就不用坐牢了?”这是很多家属和当事人的第一反应。但作为专业刑事律师团队,我们必须郑重提醒:取保候审≠无罪释放,更≠免于刑罚。取保候审只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最终判刑与否、判轻判重,依然取决于案件事实和法律标准。

今天,我们就用真实案例和法律规定,拆解诈骗罪取保后的判刑逻辑,告诉你哪些因素能救命,哪些雷区不能踩。

取保候审成功,为什么还可能坐牢?

很多人误以为“取保=没事”,但真相是:取保候审的核心目的是保障诉讼程序顺利进行,而非对案件的最终定性。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包括“可能判处管制、拘役”“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等情形。但一旦法院审理认定诈骗罪成立,依然会依法判刑。比如,艾某因诈骗8000元被取保后,又在取保期间醉驾,最终被数罪并罚判刑7个月,罚金7000元。取保只是“暂缓羁押”,绝非“免罪金牌”

判刑轻重,关键看这五大因素!

诈骗金额——刑期的“硬指标”

《刑法》第266条明确规定,诈骗罪量刑一般分三档:3年以下(数额较大:3000元-3万元);3-10年(数额巨大:3万-50万元);10年至无期(数额特别巨大:50万元)。

比如诈骗5万元属于“数额巨大”,基准刑在3-10年,但若有退赃、谅解等情节,可能争取3年以下甚至缓刑。犯罪情节——决定“从重”还是“从轻”从严情节:诈骗救灾款、老人、残疾人,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等,刑期可能顶格判。从宽情节:自首、退赃退赔、认罪认罚、取得谅解等,最高可减少基准刑的30%-50%。

比如某案例中,被告人诈骗5万元后全额退赔并获谅解,最终被判2年缓刑3年。是否累犯、有无前科

曾有诈骗前科或在取保期间再犯新罪(如醉驾),会加重处罚。伽师法院的艾某便是典型——取保期间醉驾,数罪并罚。主犯or从犯

团伙诈骗中,主犯量刑明显重于从犯。若仅参与辅助环节且分赃较少,可能大幅减刑。证据链是否完整

若证据存在瑕疵(如金额认定不清、被害人陈述矛盾),律师可通过质证争取“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结果。

取保期间,这些行为千万不能做!

再犯新罪:艾某的教训,取保期间犯罪直接撤销取保,数罪并罚。串供、威胁证人:一旦查实,可能被逮捕并加重刑罚。失联、拒不到案:传唤不到,保证金没收并收监。

律师团队建议:如何争取轻判?

第一时间退赃退赔:慎重全额退赃可争取免于起诉或缓刑。认罪认罚 取得谅解:书面悔过、赔偿和解,能显著降低刑期。挖掘有利情节:如证据瑕疵、从犯地位、主观恶性低等。专业律师介入:从取保申请到庭审辩护,律师能精准把控每个环节的法律风险。

法律有尺度,也有温度

诈骗罪的判决,既是法律的刚性体现,也留有人性化的裁量空间。正如培根所言:“一次不公的裁判,其恶果超过十次犯罪。”我们坚信,每一份公正的判决都应建立在事实与法律的平衡之上。对于当事人和家属,唯有直面问题、积极补救,才能争取最好的结果。

记住:取保候审只是起点,而非终点。 法律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为保护隐私,案例均模糊处理。

作者简介:陈五争律师,北京刑事辩护律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每年全国接案办案,数百起案件办理经验,擅长领域:刑事辩护,在宋某诈骗案、莫某盗窃案、朱某职务侵占案、宋某敲诈勒索罪等众多刑事案件的辩护中,均为当事人争取了超预期的合法权益。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50万的诈骗金额从犯一般怎么判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集么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