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65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头晕目胀,是不是血压高了?”很多人一头雾水地跑去量血压,结果一切正常,但那种头昏脑涨、双眼发胀的感觉却挥之不去。你有没有想过,问题可能不在血压,而在你的肝?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在中医看来,头晕、头目胀痛的“根”,往往出在肝脏。
“晕”和“胀”,不是小毛病,背后可能是肝气不舒
现代人节奏快,压力大,熬夜、焦虑、饮食不规律几乎成了常态。很多人出现头晕、头目胀痛时,只以为是累了、上火了,吃点感冒药、退烧药就过去了。
但事情往往没那么简单。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通于目,开窍于目”。肝气失调,疏泄不畅,就会影响眼睛和头部的气血运行。气血一瘀,头就晕,目就胀。尤其是“肝阳上亢”的人,常有以下表现:
头晕耳鸣
头胀欲裂
目赤干涩
急躁易怒
睡眠不安
这些症状,不是单纯的“上火”或者“视疲劳”能解释的,而是肝气在作怪。
肝阳上亢、肝火旺盛:年轻人头晕的“幕后黑手”
很多人以为头晕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其实不然。近年来,年轻人因为情绪波动大、作息紊乱、饮食油腻等原因,导致肝火旺、肝阳上亢的情况越来越多。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指出:“怒伤肝。”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情绪激动时,体内会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类激素,诱发血管收缩、脑部缺血,从而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
2024年《中国中医药报》刊登的一项研究也指出:在头晕症状的中医辨证中,“肝阳上亢型”占比高达46.3%,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常见误解:头晕≠脑供血不足
很多人一头晕就怀疑是“脑供血不足”,而实际上,真正因动脉狭窄或脑供血不足导致的头晕,只占少部分。更多的,是功能性头晕,尤其和肝有关的气机紊乱型头晕。
医生常说:“血压正常、CT正常,可患者就是晕,这是肝的问题。”
当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受阻,就像城市的交通堵塞,脑部供血虽然没问题,但气机不畅,让人感到“晕晕乎乎、脑袋胀胀的”。这类头晕,查不出器质性病变,但人确实很难受。
中医调肝,才是解决之道
中医治疗这类头晕,不是单纯止晕,而是从“肝”入手,调气、降火、安神,标本兼治。
常用治法包括:
平肝潜阳:适用于肝阳上亢型头晕,常用天麻钩藤饮;
清肝泻火:适用于肝火旺盛伴眼红口苦者,常用龙胆泻肝汤;
疏肝解郁:适用于情绪相关型头晕,如柴胡疏肝散。
此外,针灸、艾灸、按摩太冲穴、风池穴等手段,也能有效缓解头晕、头胀。
记住,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要自己乱吃中药,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辨证下用药。
饮食 生活:肝气顺,头不晕
除了治疗,更重要的是预防。肝气顺了,头就不晕了。
日常调养建议如下:
少熬夜:11点前入睡,有助于肝血恢复;
控情绪:学会情绪管理,保持心平气和;
少油腻:高脂饮食易生湿热,助肝火;
多喝水:促进代谢,缓解内热;
多吃绿色蔬菜:绿色入肝,有助疏肝理气。
此外,决明子茶、菊花茶、莲子心水等,都是不错的日常保肝饮品。
一个真实案例:她头晕三年,原来是肝气郁结
42岁的张女士,三年来反复头晕,检查无异常,血压正常、脑部CT也没问题。她一度怀疑是焦虑症,甚至吃了半年抗焦虑药,依旧没效。
一次偶然,她看了中医。医生诊断为“肝气郁结、肝阳上亢”,用了柴胡疏肝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三周后头晕明显缓解。
这不是个例。很多头晕患者,西医查无实质病变,但中医一调肝,症状就轻了。这正是中医“治未病”的优势。
写在最后:别再轻视头晕,它可能是肝在呼救
头晕、头目胀痛,不是懒觉没睡够,也不是单纯的疲劳。当你反复出现这些症状时,别再只盯着血压和血糖,应该看看你的肝气是否出了问题。
中医的“调肝法”,不是玄学,而是依据数千年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验证的有效手段。
养肝,就是养命。肝好了,头也就轻松了。
权威参考文献:
[1] 吴中朝, 李建英. 《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医药报, 2024-10-14.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防治眩晕临床路径(试行)》. 2023年发布.
[3]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
人天天都会学到一点东西,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从上文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头部受过撞击一年后经常头疼。如需更深入了解,可以看看集么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