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开始晚婚晚育 (一)

那一年开始晚婚晚育

贡献者回答2016年。

晚婚就是在法定最低婚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的基础上,适当推迟实际结婚年龄。法定最低婚龄是婚姻法规定的最低结婚年龄,并不是必须结婚的年龄界限。中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迟于法定婚龄3年者,即为晚婚。晚育是指适当推迟妇女婚后的初育年龄。

实行晚婚晚育政策在人口控制方面有三个作用:

1、缩短妇女的生育期,有利于减少生育量。

2、拉长两代人的间隔,相对减少同一时点生存的人口数目。

3、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人口生育周期的延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只强调晚婚晚育难以取到预期的效果,还必须与其他生育政策配套实施。

晚婚晚育政策哪年提出 (二)

贡献者回答法律分析:晚婚政策的提出时间为2016年。晚婚是指在法定的最低结婚年龄(男性22岁,女性20岁)基础上,适当延迟实际结婚的时间。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七条明确规定,男性的法定结婚年龄不得早于22岁,女性的法定结婚年龄不得早于20岁。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一条指出,以下情形之一的婚姻是无效的:(一)重婚;(二)存在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三)未达到法定婚龄。

晚婚晚育年龄是多少岁 (三)

贡献者回答晚婚年龄通常是女23周岁,男25周岁。《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晚婚晚育年龄

民法典的相关内容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而对于晚婚晚育,《民法典》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一般是由各地立法规定。在各地计划生育条例中,一般规定比法定婚龄迟三周年初婚为晚婚,即女性满二十三周岁和男性满二十五周岁结婚就算晚婚。

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也并非一成不变。从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1984年提出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两孩的条件,然后是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的通过,再到今天的全面放开二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在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随着2016年1月1日起全面放开二孩,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也不推行晚婚晚育政策。

人天天都会学到一点东西,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从上文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何为晚婚晚育。如需更深入了解,可以看看紫律云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