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饭碗最香甜。
缝纫机哒哒哒响个不停,30多名女工低着头,手里的针线飞快地穿梭。这里是河南鲁山县平庄村的一个老学校改成的工厂,专门做装货用的大吨包。汤书贞擦了把汗,笑着说:“军晓开厂我就来了,一月能挣四千块呢!”她说的军晓,就是这家厂的老板闫军晓。
闫军晓今年47岁,早些年也像村里许多人一样,跑到南方打工。电子厂里干过流水线,熬到生产主管,一个月工资上万。可2017年家里老人突然生病,她咬咬牙辞职回村。“总不能丢下爹妈不管吧?”回来头几个月,她天天发愁:光靠种地挣不了钱,可出门打工,家里老小又没人顾。
转机在她姐姐身上。姐姐在洛阳一家吨包厂上班,闲聊时说起这生意:“成本低,缝纫机就能干,销路还不愁!”闫军晓一听动了心,跑去洛阳学了快一个月,又跑到南阳看设备。回来一拍大腿:“这事能成!”
可钱从哪来?机器往哪放?村里老支书知道了,主动找上门:“村东头那个破小学空着,改改就能用!”村委还帮她跑贷款、拉人手。2018年6月,废弃教室真的变成了车间。最早只有五六个姐妹跟着干,如今30多台缝纫机排成行,一年能缝出20万个吨包。
吨包看着像大口袋,能装一吨多货,工厂矿场都抢着要。闫军晓的货卖到郑州、湖北,连平顶山本地企业都找上门。厂里工资分两档:刚来的新手一月2500元,手上活快的能拿4500元。女工郭书娟边缝边笑:“家门口干活,钱不少挣,老人孩子还能吃上热乎饭,多美!”
---
一台缝纫机,真能撑起一个村?
吨包厂红火的背后,藏着些让人琢磨的事儿。鲁山县像这样的“家门口工厂”不止一家——张官营镇南王庄村也搞吨包加工,仓头乡扶贫车间做箱包出口到南非。可问题也跟着来了:这种小厂子,到底能走多远?
技术简单,会不会被淘汰?
吨包说白了就是缝编织布,确实容易上手。闫军晓厂里工人学三天就能踩缝纫机。可这两年智能工厂越来越多,全自动生产线一小时顶人工干一天。平庄村现在靠低价抢订单,以后呢?邻乡箱包厂老板刘冰洋倒想得开:“咱比不了高科技,就比实在!外国客商认准手工包耐用,老客户认咱不偷工减料。”
全指着一个人,行不行?
闫军晓从接单到送货全自己跑,连会计都是她兼着。村里杨铁聚家的吨包厂更典型——丈夫管机器,妻子管账本,两口子累得“脚不沾地”。南王庄村支书看得明白:“得培养年轻人!”去年他们送了两个高中生去学电商,现在网上订单占了三成。
光靠邻里乡亲,能做大吗?
最早跟着闫军晓干的都是村里出不了远门的妇女。可去年吨包突然爆单,30个人加班也赶不完。她急得去找村支书,支书当天就广播招人,邻村来了十多个临时工。如今她琢磨着:“得和城里大公司签长期合同,人家要多少,咱提前备多少人!”
---
缝纫机踩出的新活法
这些争议里,藏着更深的改变。平庄村过去是“386199部队”——妇女、孩子、老人守空村。如今吨包厂女工下班铃一响,娃娃们冲进来找妈,老人站门口等闺女回家吃饭。杨铁聚说最暖心的不是挣了钱,是“娃写作业终于有人看了”。
邻乡的扶贫车间里,刘军情的话更实在:“以前伸手问老公要钱,现在自己揣着工资,买肉都敢多割两斤!” 镇干部算过一笔账:一个女工在家门口就业,省了外出租房吃饭钱,一年实打实多存两万块。更别说留守儿童少了,空巢老人有人管了。
闫军晓的厂墙上贴着一行褪色的字:“宁肯自己亏,不亏姐妹工钱。”去年疫情时吨包压仓,她借钱也没拖过工资。问她图啥?她指指门口嬉闹的孩子:“你看,这些娃有娘陪,这些娘有活儿干——这厂子就值了!”
---
鲁山的村庄里,缝纫机还在哒哒响着。没人能说清这些小厂子十年后会怎样,但今天,它们让妈妈们不再告别孩子,让女儿们能扶着爹妈看病,让那些“走不出去”的人挺直了腰板。或许,乡村振兴不一定要高楼大厂——让平凡人守住家、挣到钱、活出尊严,才是它最本真的样子。
虽然生活经常设置难关给我们,但是让人生不都是这样嘛?一级级的打怪升级,你现在所面临的就是你要打的怪兽,等你打赢,你就升级了。所以遇到问题不要气馁。如需了解更多鲁山租房的信息,欢迎点击集么律网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