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迎来中国信用卡发卡四十周年,信用卡行业也面临着转型的巨大压力,靠增量发展的模式已经基本结束。随着2024年银行年报即将披露,各主要银行信用卡业务在2024年的发展情况,也即将呈现在市场面前。
由于2022年《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的出炉,对信用卡业务在未来发展的影响是长期和深远的,不仅首次将降低睡眠卡比例作为考核发卡银行的硬性指标,同时要求不再以发卡数量、客户数量,以及市场占有率等口径,作为单一或主要考核指标。
这些措施,要求发卡银行将业务重心从追求用户规模增长,向盘活存量用户经营方向转变,是对信用卡业务提出的更高要求。客观来说,卡量只是一种表象,背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撑,如果信用卡不能被激活并有效使用,则不能为发卡银行带来任何收益。
在统计卡量数据方面分为累计发卡量、流通卡量,从实际业务角度来看,该指标很难反映出信用卡业务的真实情况,在行业面临转型的进程中,随着银行新增卡量增长放缓,以及对睡眠卡的清理,导致卡量规模持续下滑,通过卡量显示信用卡业务状况已经失真。
因此,银行在以后的年报等对外信息披露中可以调整口径,以达到体现信用卡业务主要状况的目的。既然卡量不再信用卡业务实际状况的数据指标,哪个指标可以较为准确表现呢?
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是发卡机构(含银行,以及美国运通、美国发现等独立发卡机构)的信用卡“未偿还信贷总额”(业内通常用“贷款余额”、“应收账款”等)这一指标进行排名。主要是由于该指标表明信用卡处于正在被使用的状态,不必考虑无效卡量规模,可以清晰地表现出信用卡业务的“客观性”。
信用卡未偿还信贷总额(以下简称“贷款余额”),是指在某个统计时间节点(通常年度统计截止为12月31日24点),信用卡的授信额度被用户使用后尚未偿还的金额。主要是由于该指标表明信用卡正在被使用,不必考虑无效卡量规模,可以清晰地表现出信用卡业务的“客观性”。
在2024年的第1273期Nilson报告中根据未偿信贷总额所做的截止到2023年末的全球信用卡业务排名,其中在前十家中,位居前三位发卡机构分别为美国摩根大通银行(2111.2亿美元)、美国运通(1499亿美元)、美国花旗银行(1398.8亿美元)。
在排名前十家中,有六家为美国的发卡机构,分别位居第一~五和第七的位置。其它位置由中国的银行占据,分别为建行(1053.7亿美元)、招行(989.0亿美元)、农行(739.8亿美元)、工行(728.9亿美元),分列第六、八、九、十位。
从这个排名来对照国内信用卡市场,2023年信用卡贷款余额虽然金额有些差异,但是排名位置相符,根据2023年银行年报中的信用卡贷款余额规模,国内这四家发卡银行的指标具体情况如图表所示。
表1 2023年四家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及增长幅度(亿元)
图 2022年至2023年四家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亿元)
以“贷款余额”作为信用卡业务统计口径是比较客观的指标,并且信用卡贷款余额与交易额之间成正比例关系,贷款余额的增长正是源于交易额的增长,也从中反映出信用卡在日常使用中的活跃程度。因此,信用卡交易额与贷款余额两项指标,是为发卡银行带来非利息收入和利息收入的基础。
通过招行信用卡业绩对比,可以对这两组数据的重要性有直观的判断。2023年招行信用卡贷款余额为9357.77亿元,交易额4.81万亿元,在招行信用卡的业务收入907.43亿元中,利息收入为635.15亿元,非利息收入为272.28亿元。
从部分上市银行披露的2023年报中,有40余家公布了信用卡贷款余额,是信用卡业务主要指标中披露银行数最多、最完整的。
因此,新规《通知》要求发卡银行不得再以发卡数量、客户数量,以及市场占有率等作为单一或主要考核指标,既然“贷款余额”作为能够比较客观反映信用卡业务状况的指标,应该成为未来反映信用卡业务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因此,调整信用卡披露口径,正是以提升信用卡交易活跃为基础,落实监管《通知》的要求,即推动信用卡业务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管理与经营方向的转变,让信用卡业务回归消费本源,促进信用卡行业以高质量发展,以更好支持社会消费升级的要求。
关注“老董聊卡”,这里有信用卡的知识,也有信用卡行业独立视角的深度评论与分析,还有信用卡的历史与文化!
相信关于信用卡哪个银行比较好办理的知识,你都汲取了不少,也知道在面临类似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如果还想了解其他信息,欢迎点击集么律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