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生活打卡季#
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首发和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2655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中国已经正式进入中秋假期,可实话实说,这个假放的并不安逸。
别说在外地,就算同城同地,想过个踏实团圆的中秋夜都不现实。
为什么会这样?
2024年这一次中秋国庆连续5周调休,把好好的周末搞得乱七八糟。
今年中秋节,9月15日至9月17日放假调休共3天,9月14日(星期六)上班。
国庆节10月1日至10月7日放假调休共7天,9月29日(星期日),10月12日(星期六)上班。
“原本简单的周末加中秋怎么就变得这么复杂了?”
看到网上有一道数学题:上6休3,上3休2,上5休1,上2休7,再上5休1,请你告诉我,扣除本就应该休息的周末(周六和周日),我因为放假多休息了几天?
很多人算了一下,这次的调休基本上就等于没有休。其实调休这事儿吧,一直都有这种“逗你玩”的色彩,每次休息反而搞得大家疲惫不堪。
感觉现在的专家们和一些管理部门脑子特别僵化死板,他们的目标是必须凑出三天假期来,至于这么调休是否有利于提升人民幸福感,是否满足人民的愿望需求则无关紧要。
调休的问题在互联网和舆论环境已经不止骂过一次了,几乎已经成为了惯例,五一骂一次,国庆骂一次,每年都要骂。
但是有情绪又如何?每一年不还是同样的剧本,同样的配方?
反正这种调法谁都不满意,然而不满意又怎么啦,哪怕乱的一塌糊涂,该怎么执行就怎么执行,已经拍板定下来的事,谁都不可能改变。
费劲巴力地调假,结果老百姓还不满意,真是出力不讨好。
似乎民意和舆情从来都不是这些做决定部门要考虑的事情?
其实,这个外国人可能永远都理解不了的“调休制度”,以及每年假期都要因为被吐槽指责的固有现象,并没有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里面的门道,本质,还有逻辑,是值得拿出来和大家进行一个讨论和分析研究的。
这篇文章,以2024年中秋国庆饱受诟病,离谱魔幻的调休制度的梳理作为切入点,和大家聊点舆论噪音以外的深度内容,去挖掘一些平日看不到,不好说的关键本质。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1
中国长期饱受诟病的“调休”这个万恶之源,是怎么来的?
调休制度在我国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单休时代(1949 -1994),一周工作 48 小时,实行 “上六休一”,只有周日可以休息,且国定节假日只有 7 天。在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较为忙碌,休闲时间有限,旅游等活动更是一种奢望。
大小礼拜轮休制过渡(1994-1995),开始实行大小礼拜轮休制,作为双休之前的过渡。这一时期人们开始逐渐适应不同的休息节奏,但也会因容易弄混淆大小周末而闹出一些小插曲。
双休时代开启(1995 年),国家开始推行五天工作制,正式进入双休时代。这一变革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文化产业、短线旅游业都呈现大幅增长,经济效益明显。
黄金周时期(1999-2007),为促进消费和旅游,国务院修改节假日制度,春节、国庆节、劳动节开始跟前后的双休拼在一起,形成 “7 天乐” 长假模式,调休也随之出现。这个时期,全国出游人数大幅增加,旅游综合收入显著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道路资源紧张、景点人满为患等。
小长假时期(2008 年开始),为了解决黄金周带来的问题,国家开始推行 “小长假” 模式,把五一调整为小长假,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小长假,最终形成了现在的 “多个小长假和 2 个大长假” 的休假体系。虽然政策调整的初衷是为了给人们更多休息时间,但实际实施效果却让有些人觉得更累。
2008年,所谓的“五一黄金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由于上半年清明、五一、端午等节日相近,为了纪念中国传统节日,将五一原来的七天假期改为三天。清明节和端午节各多放一天假,由此开启了持续十多年的五一三天假期模式。
2020年,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国家提议将五一假期调整为五天,多出来的两天在五一前后加上两个周末进行补班。因此,以“挪假”为基础的假期模式正式推出。这种模式也被很多网友吐槽过,但至今没做改变。今年,它也被中央所点评。央视觉得小长假拿调休来拼凑,实在不妥,应该给予老百姓更多的假期,没必要搞得“放假等于挪假”。
我国第一次调休是在1999年后提出的。当时,除了周末,只有四个固定的节日。人们口袋里有钱,但没有多少时间花。为了刺激经济,一些人提议把周末和节假日结合起来,实行长假制度。
休假和补班制度兴起于2008年。自2008年以来,全国共有7个法定节假日,分别是元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中秋节和国庆节。国家法定节假日通过调整周末集中放假,放假时间每年由国务院公布。
这就是调休的由来。
调休的目的本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刺激人们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简单地为每个人提供更连贯的休息时间!
201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假期总数对旅游消费产生了积极影响。
增加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的假期天数将分别使旅游费用增加120元和490元。长假使人们更倾向于安排一些娱乐活动,无论是旅游、购物还是聚会,这将增加人们的消费。所以,必须承认“调休”有一定的合理性。
所以,调休这个万恶之源,其实就是这么来的,其实出发点是好的,当然这其中也有经济因素在,当时民众口袋里虽然有钱,但没太多时间花,为了刺激经济,就把假期给多一些。
然后到2008年,又一下子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假期,也就是 清明、端午和中秋,公民休“长假”的机会更多了,但是由于采用了“调休”的制度,事实上放假的总天数并没有改变。
很明显,中国的调休制度,是明显具有“既要又要”特色的政策。
2
每年都要定期被骂上热搜,但是顽固存在的“调休制度”背后,是什么?
通过的梳理,实际上大家需要明白的一个点是,调休这个制度本身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让交通没那么拥挤,另一个就是为了促进消费,而前者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慢慢被淡化,后者成了调休的主因,站在规定制定者的角度来看,需要一个既增加消费,又不减少产出的方案,办法总比困难多嘛,要补产出,就需要补时间,调休不就延续下去了嘛,那除了需要上班的人以外,上下都很满意。
而这个制度能够得到延续,实际上有两个关键,但是比较敏感的关键原因:
第一,舆论环境和互联网,包括现实中很多人,虽然嘴上都说不喜欢调休,但从国家的角度看到的情况可不是这样的。
2024年清明假期,文旅部口径国内出游1.19亿人次,旅游收入539.5亿元,比19年同期 11.5%/ 12.7%,人均消费恢复度101.1%,疫情至今首次超过2019年同期。
针对调休,国家发改委在回应关于调休的问题时明确表示,“总体而言,调休比不调休好,而且是不得不调。”理由是我国7个法定节假日的确定方式不同,像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是按照农历来确定的,而元旦节、劳动节和国庆节则是按照公历来确定的,如果不做调休,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部分节假日与双休日之间间隔1个工作日的情况,造成节假日“碎片化”,形成很多“单蹦”,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休息体验,还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调休的意义,实际上也是“既要、又要、还要”的约束下的结果。
站在国家管理的角度上,真金白银的假期经济效应看得见摸得着,至于一些舆论和情绪,还重要吗?
说直白一点,从管理者的角度,如果每个人的意见和情绪都要照顾,那么这个管理还怎么做?
这是其一。
第二,就要说说假日办这个职能部门的故事了。
运行14年后,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于2014年9月正式撤销,其全部职能并入新设机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之中。
中国政府网发布消息称,国务院已批准建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通过这个部门调整关系的历史,大家能看出点什么门道?
正所谓权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假日办早已经并入旅游局,旅游局需要长假来带动数据增长,这算旅游局的KPI。
大家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假日办的负责人,因为假日办调休问题,导致整个部门KPI下降,这个责任,你担负的起来么?
去哪里找这种高薪,轻松,工作简单的体制工作?
舆论,网友骂得再凶,能威胁乌纱帽一分一毫吗?
现在调休的目的已经不再遮遮掩掩了,它已经完全不在乎你的意见了,开诚布公地表示调休就是为了促进消费。
有什么意见和态度,重要吗?
大家都是成年人,能做主的不说话,声音大的做不了主的道理,恐怕都应该有所体会吧?
所以,无论从管理角度,还是部门逻辑来看,调休这事,吵了那么多年,基本是无解的。
3
趋势研判:未来需要怎样的条件,才能实现取消调休制度?
现代的经济社会,没有什么是能保证一成不变的,而能够改变国家态度和制度规则的,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经济效应。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其实一些舆论和情绪并不是能够左右决策的因素,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反对调休,打工人里的确有相当一定比例的人是赞成调休,只是在聊这个话题的时候,他们根本不会去看一眼,也不会进来发言,骂调休的人几乎在信息茧房里自己攻击自己,搞得特别生气。
有意思的是,对调休有情绪和意见的,往往都是国企和体制内的居多,虽然有互联网这个环境可以遮住现实身份和背景,但是真以为国家会听风就是雨?
民营企业,市场经济环境,只要有经济效益,有多少人会在乎这个调休?
只要钱给够,正常休息都是对搞钱精神的不尊重好不好?
所以,别看互联网和舆论环境沸沸扬扬,调休争议,其实只是体制系统内部,不放在台面上的闹剧而已。
调休能够如此坚定地执行,除了有拉动消费的意思,它是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只要调休后的假日消费不下降,中国人就会一直保持调休的状态。
关键就在这里了,经济社会谈钱不俗,效益决定规则。
众所周知,中国的法定假期11天,加上带薪假期5天,总计16天,全球排名101。
一个现实逻辑要看清楚:
其实中国人就从来没有过假期,中国现在所谓的“放假”也是带着消费任务,从宏观一点看,放假只不过是换一种形式的生产。
工作日是第二产业的生产,节假日是第三产业的生产,而这两者都体现在大的生产环境中。
但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人都是必要的生产工具,人口红利的存在保证了这个要素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生产力。
所以,这就和当下中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行,新生人口逐年减少的现实情况,形成了呼应。
话只能说到这个份上,大家自行体会便是。
写在最后:
透过对调休制度的分析和梳理,能够得出哪些结论和启发?
基于的内容,文章最后,分享几点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进行一个讨论和参考就好:
首先来说,既然大家都是成年人,就需要充分理解一个真实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那就是“存在即合理”。
合理,不一定合适,更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喜好,这一点非常关键。
有些规则和制度的存在,其实任何情绪和观点,都没有太多实际的意义,去看懂为什么这样的东西会存在,才有价值。
其次,每个人都是自己利益的第一负责人,而不能指望通过舆论和一些情绪表达就能得到重视。
在调休这个事情上,显然国家的利益诉求和一些个体的意愿是有差异存在的,但是又怎样?
经济社会,学会拿钱说话,用脚投票行不行?不要一天只会嘴炮发泄。
最后,假期可贵,但是还是建议大家要居安思危,对后续还需要继续面对的风险和挑战,有充分的心理和现实准备和对应认知。
穿越周期,经历波动,在所难免,而这个过程,最重要的其实是生存意识,是顺应阶段特征的能力。
这个观点,请有耐心看到这行文字的朋友仔细体会。
,就是对2024年中秋国庆调休,引发的舆论热议,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各位。
无论你的行为是对是错,你都需要一个准则,一个你的行为应该遵循的准则,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你的行为举止。了解完如何去看待,外国人都无法理解的中国“调休”,持续存在的意义?,集么律网相信你明白很多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