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区别在于社会危害性和法律后果的严重程度。以下从五个维度详细解析二者的差异:
1. 法律依据不同
职务违法
主要依据行政法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公务员法》《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例如,违反工作纪律、滥用职权未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可能被认定为职务违法。
职务犯罪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例如,贪污受贿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时,直接适用《刑法》第382条、第385条等条款。
2. 行为性质与危害程度
职务违法
行为表现:轻微违反职责或纪律,如违规审批、泄露内部信息未造成严重后果、长期迟到早退等。
危害性:损害较轻,可能影响单位管理秩序或造成有限经济损失,但未达到刑法追诉标准。
职务犯罪
行为表现:严重侵害职务廉洁性或公共权益,如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滥用职权导致重大损失、刑讯逼供等。
危害性:对国家、社会或公民权益造成重大损害,如巨额财产损失、人身伤害或恶劣政治影响。
3. 处理程序与后果
职务违法
处理机关:由监察机关或所在单位调查。
法律后果:给予政务处分(如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或组织调整(如调离岗位)。
职务犯罪
处理机关: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侦查,法院审判。
法律后果:刑事处罚,如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罚金、没收财产等。例如,受贿罪可能面临十年有期徒刑甚至死刑。
4. 主体范围的细微差异
职务违法
主体为所有公职人员及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如村委会工作人员协助政府工作时)。
职务犯罪
部分罪名要求特定身份,如“徇私枉法罪”仅限司法工作人员,“贪污罪”需具备管理公共财物职权。
5. 行为与职务的关联性
职务违法
行为可能与职务直接相关(如违规审批),也可能是利用职务身份的违纪行为(如收受小额礼品)。
职务犯罪
行为必须与职务紧密关联,需利用职务便利实施,如利用审批权受贿、利用执法权实施虐待被监管人员罪。
职务违法示例
某公务员多次将内部文件泄露给亲友,但未造成严重后果,被监察机关给予记过处分。
职务犯罪示例
某官员利用工程招标权收受承包商500万元,造成国家损失超千万元,被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注意:同一行为可能因情节轻重发生转化,如挪用公款数额较小属违法,超过3万元未归还则构成犯罪(《刑法》第384条)。因此,具体认定需结合法律规定和案件细节。
从上文,大家可以得知关于职务犯罪的一些信息,相信看完本文的你,已经知道怎么做了,集么律网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帮助。